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医方剂 > 常用方剂 > 表里双解剂 > 解表攻里 > 大柴胡汤
编号:13742932
大柴胡汤临床验案一则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2年11月15日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201232
     【摘要】 大柴胡汤既能清少阳郁热,又通泄阳明热结,使少阳阳明内外双解。临床在消化疾病应用中主要以肝胆系疾病为主,如急性胆囊炎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,或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胆系感染、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疾病,以胁痛、发热、黄疸、大便干结等为主者,疗效显著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大柴胡汤; 临床; 验案

    中图分类号 R318.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-6805(2012)32-0015-01

    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和甘草,加大黄、枳实和芍药而成,以和解少阳、泄热内结为主。本方在临床应用时,以寒热往来、胸胁或心下满痛、苔黄便秘为辨证要点。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甚佳,现介绍如下。

    1 病例介绍

    患者,男,52岁。因右胁反复性疼痛3年余,加重1d,于2007年4月20日初诊,1 d前因进食冰冷食物后感右胁部疼痛不适,服消炎利胆片等药物无效,并伴寒战,发热达39.5 ℃,恶心,进食即吐。证见:恶寒发热,右胁胀痛及胃脘不适,恶心时欲吐,面色萎黄虚浮,巩膜轻度黄染,右上腹压痛拒按,肝脾未触及,体温39 ℃,大便三日未行,尿黄。舌暗红,胎黄厚腻,脉弦滑。血常规:WBC 12.0×109/L,肝功能:TBIL 36.8 μmol /L(正常值小于20 μmol/L),ALT 69 U/L(正常值小于40 U/L),GGT 132 U/L(正常值小于60 U/L),血淀粉酶正常。B超示:胆囊壁增厚、胆囊结石。中医诊断:胁痛(肝胆郁热,阳明热结),西医诊断: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。法当和解少阳通下里实。方拟大柴胡汤加减:柴胡20 g,黄芩12 g,姜半夏12 g,枳实10 g,白芍15 g,郁金15 g,金钱草30 g,生大黄12 g(后下),川楝子9 g,元胡10 g,芒硝5 g(融化),甘草6 g,生姜9 g,水煎服,3剂,2次/d,餐前1 h服药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胁部疼痛消失,二便调,饮食正常。后以小柴胡汤加金钱草、郁金、鸡内金调治。嘱忌酒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1年后随诊,未再复发,肝功能正常,B超示有轻度胆囊壁粗糙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 讨论

    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、甘草、加枳实、芍药、大黄组成,具有和解少阳、泄热内结之功。治疗少阳郁热内袭阳明之少阳兼阳明里实热证。证见: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或痛,心下急迫,郁郁微烦,频频欲吐,大便秘结,脉弦有力,舌苔黄,或因热结于里,心下痞硬,气机不畅,升降失常而见上逆欲呕,下迫而利,脘腹满痛,按之加剧等热结于里的特点[1]。《伤寒论》中记载“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于小柴胡汤,吐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则之则愈”。大柴胡汤既清少阳郁热,又通泄阳明热结,使少阳阳明内外双解。临床在消化疾病应用中主要以肝胆系疾病为主,如急性胆囊炎及胰腺炎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、急性胆系感染、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疾病,以胁痛、发热、黄疸、大便干结等为主者,疗效显著。胁痛一证,病因虽多,总以肝胆疾病为主。故案因胁痛反复发作,病程日久,肝胆郁热,脾胃气滞,升降失和,邪热结聚,论首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,重用柴胡疏解清热;加入芒硝、大黄通腑泄热,半夏、生姜和胃止呕,黄芩、金钱草、川楝子、元胡疏肝利胆,郁金、白芍和肝止痛,枳实行气导滞,甘草调和诸药。仅用三剂,疗效一绝。柴胡解在经之邪,大黄下阳明之府之热,以此二药为主,其余诸药,可加可减,不过参赞以成功也。然其方宜于伤寒,而以治温病与表证不在少阳者,又必稍为通变,而后所投皆宜也[2]。总之肝胆疾病用柴胡剂多有显效,实为经验之谈。前人谓柴胡剂为“少阳枢机之剂,和解表里之总方”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刘越.张锡纯医案[M].上海:上海科技出版社,1997:145.

    [2]刘建.张锡纯方剂歌括[M].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4:24.

    (收稿日期:2012-08-14) (编辑:王春芸), 百拇医药(郭展廷 黄兴旭 杜三峰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医方剂 > 常用方剂 > 表里双解剂 > 解表攻里 > 大柴胡汤